當前位置: |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載體 引領綠色建造、智能冶金發展
胡云竹\文
    發布日期:2021-03-25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開局之年,冶建行業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重大意義,堅持以科技創新為載體,引領綠色建造、智能冶金發展,通過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冶金行業綠色、智能高質量發展,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做出貢獻。
一、充分認識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的重大意義
創新就是生產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從企業家座談會到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再到科學家座談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國“兩會”等等,著眼長遠,創新思路,深入研究科技創新工作。
在2020年7月21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總書記講到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考慮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習總書記要求,企業家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重視技術研發和人力資本投入,努力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在2020年8月24日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明確,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強調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創造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
在2020年9月11日科學家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指出,加快科技創新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特別強調了原始創新的重要性。他說,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在2020年10月26-29日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總書記做了重要講話,在6000多字的全會公報上,“創新”在不同內容板塊中被著重提及15次。在深入分析當前我國發展形勢時,全會分析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在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全會提出要在“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在2021年3月5-11日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強調“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實際。
二、認真研判發展趨勢,智能制造和綠色發展已成為冶建行業的兩大主題
智能制造和綠色發展,是冶建行業的兩大主題。當前全球已進入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時代,知識創新、傳播、應用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加速融合,已成為全球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突出趨勢。
從全球冶金行業發展趨勢來看,各國對于安全、環保的要求日益嚴格,生產在不斷追求高效率、高效益和高利用率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生產過程自動控制、自動化調度,管理過程信息化,冶金建設的內涵已經從傳統的大規模重復建設轉到以綠色、智能為主題的高質量發展軌道上來。
從國內冶金行業發展趨勢來看,近年來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產量增長乏力、節能減排、環境污染、產業結構升級等諸多問題,企業經營面臨嚴峻形勢。改革難題之多,風險因素之眾,攻堅任務之重,前所未有。要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來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第一生產力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謀篇之年,冶建行業要充分發揮專業和團隊優勢,按照黨中央確定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想,聚焦行業發展痛點,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引導企業實現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冶金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推動綠色建造、智能冶金發展中的作用
近些年,各會員單位都在以智能化、綠色化為重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努力做一些嘗試與探索。其實從1978年我國決定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建設上海寶山鋼鐵廠開始,就已經開啟了引進技術再創新進程。時至今日,我國已逐步掌握了大高爐煉鐵,轉爐煉鋼、爐外精煉、連鑄、板帶、熱連軋、冷連軋、無縫鋼管等先進生產技術,基本實現了焦化、造塊、煉鐵、煉鋼、連鑄、軋鋼等主要工序主體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大型冶金設備國產化率達95%以上。我國已具備自主建設年產千萬噸級現代化鋼廠的能力,相繼建設了鞍鋼鲅魚圈、首鋼京唐、山東日照、寶武湛江等多個大型鋼鐵基地,形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鋼鐵生產體系。
2020年7月28日,國家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在鋼鐵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方面,中國現在是唯一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體系國家,首鋼股份遷安鋼鐵公司是世界上首家實現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業,依靠科技助力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7月15日,我國首個氧氣高爐在寶鋼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點火開爐,標志著我國低碳冶金工藝走出實驗室,開始進入工業化試驗階段。中冶賽迪率先面向鋼鐵行業發布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和產品體系,打造了CISDigital工業互聯網云平臺,在韶鋼打造了行業首個一體化智慧集控中心,在湛鋼打造了行業首座智能化少人化原料場、首座水系統智慧集控中心、首套全天候全流程智慧鐵水運輸系統,在八鋼打造了行業首座熱軋高溫智慧鋼卷庫等標桿項目。中冶南方積極推進廢棄物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的迭代升級,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打造的智能物聯料場能夠全方位感知生產要素的實時狀態,推動料場實現由粗放型管控向可視化、精細化管理的變革;自主開發的轉爐自動出鋼、鐵水和鋼水自動測溫取樣等系統,有效減輕操作工勞動強度,助力實現標準化作業。上海寶冶形成了大型高爐大塊殘鐵繩鋸切割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高爐殘鐵傳統處理方法污染嚴重、安全風險大的難題;不進爐內冷卻壁更換技術、機器人自動噴涂技術的研發,避免了高爐檢修作業人員進入爐內更換冷卻壁的安全風險;將鋼結構的先進施工技術如液壓滑移、提升、預應力拉索等應用于冶金工業項目,實現了原料場在線封閉改造,為國家工業環保綠色發展貢獻力量;近年來,在冶金工程建設中積極推廣應用BIM、三維掃描、智慧工地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冶金工程BIM技術標準及應用數據庫,改變了冶金工程傳統粗放的建造模式,提升了冶金工程智能化管理水平。中冶寶鋼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開展科技創新,相繼開發了遠程診斷服務平臺,實現總部對駐外單位的遠程技術支撐;在寶鋼馬跡山港口,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整合“無人機系統+AI+北斗集成應用”前沿技術,研發出千萬噸級散裝碼頭智能運維系統,首次實現了無人機智能估料,最大程度地優化生產與設備資源的調度;抓住寶武集團行車無人化的產業升級機遇,先后參與了寶鋼冷軋、熱軋等區域行車的施工改造和運維工作,大力推進行車無人化新科技的引進和使用,形成了一系列關于無人化行車的技術標準、操作標準和運維標準,打造出中冶寶鋼行車“智慧運維”的品牌形象。中國五冶借助現代虛擬建造技術、模塊化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手段,形成相關專利,國家和省部級工法、標準、技術成果百余項,為節能環保型焦爐的施工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先后建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節能環保焦爐項目,以及具有先進工藝和節能環保性能的全球最大搗固焦爐等“鋼鐵重器”。中冶建研院成功實施了寶鋼湛江鋼鐵環保BOO項目,新余鋼鐵鋼渣零排放投資運營項目等鋼鐵廠環保項目,開創了第三方環境治理模式(BOO模式)助力鋼鐵企業環境經營戰略的先河。湛江鋼鐵環保BOO項目率先建成全國鋼廠首個環保設施智慧化集中管控平臺。自主開發的環保設備智能診斷系統作為全國鋼廠首個環保除塵系統智能化項目,實現了設備故障診斷及預報警功能,為除塵系統的穩定高效運營提供了技術支撐。中冶長天集中優勢資源開發高效節能環保燒結技術及裝備,努力實現燒結生產從源頭、過程到末端全流程的高效節能與減排;開發了燒結余熱利用及冷卻廢氣“零排放”技術,使燒結余熱利用率提高到50-55%,且基本消除了環冷機冷卻廢氣的無組織排放。中冶華天著眼鋼鐵企業的工藝、裝備、產品實際,突出 “服務型智造”理念,重點在“生產智能化提高產品質量” “工序智能化減少人工干預”“管理智能化增人均噸鋼效益”“售產流智能化拓展產業鏈延伸” “工藝綠色化節能降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發力。建龍集團積極探索和實踐“數字化轉型”,在高爐上裝了“千里眼、順風耳”,組建了一支“智能裝備小方隊”。山冶設計與意大利Paul Wurth公司合作開發的新型綠色智能焦爐技術采用世界一流工藝,具有大幅降低焦化生產成本,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對環境污染總量少等優點。中冶焦耐的大容積焦爐工藝與裝備技術是核心拳頭產品,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造了中冶集團的歷史,等等。
以上應用與研發,都要求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以市場需求為研發導向,注意科技發展前瞻,加快推進智能制造與傳統制造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構建起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新的綠色智慧制造集成技術體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引領性的智能、綠色核心技術和產品,牢牢占據全球鋼鐵集成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四、牢牢把握冶金行業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和著力點,推進冶建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今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術、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等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興起。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守初心、擔使命,發揮優勢、挖掘潛能,推進并引領冶金行業全過程、全產業鏈的綠色革命。
第一,發揮行業創新主體的作用,爭取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去年,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到203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協同發展取得顯著進展,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整體優勢明顯增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建筑工業化全面實現,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為動力,創新突破相關核心技術。當前一些鋼企正積極選用低硫礦、低硫煤、低氮煤,采用燒結焙燒煙氣循環技術、燒結機新型密封技術及低溫燒結技術,探索負壓蒸氨、負壓脫硫、負壓脫苯等新技術;高效化煉鋼新工藝、氫冶金技術、高效低成本潔凈鋼生產工藝、新型全廢鋼冶煉工藝等攻關也正在路上。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要積極組織行業、會員單位之間開展核心技術、基礎材料、關鍵工藝、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協同創新,形成一批技術儲備,攻克一批技術難題,轉化一批科技成果,建設一批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推進行業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效益和品質。
第二,積極推進冶金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平臺建設,引領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當前冶金工業正處在由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核心是基于海量工業數據的全面感知,通過端到端的數據深度集成與建模分析,實現智能化的決策與控制指令,形成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型制造模式。我們要積極構建冶金工業全生命周期管控體系,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關注原料、運輸、生產、回收等全過程,用數字化手段記錄生產中的污染物排放、能源資源消耗、節能減排的貢獻等環境績效信息,衡量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影響的能力,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突出環境效益,促進整條產業鏈綠色發展,增強產品競爭力。
第三,堅持標準引領,搶占行業競爭的制高點和話語權。
技術的進步,最終表現為標準的進步。應該看到,能否掌握技術標準的制定權,不僅是企業和行業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體現。因此,在科技創新工作中,我們一定要植入標準先行的理念。冶建協會要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兩個文件的精神,堅持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積極推動國家規范的研編工作,在工業領域率先完成階段性研編任務,提升我們主導行業標準競爭的能力。
第四,要進一步提升行業研究能力。要積極組織開展行業共性技術協同創新與研發,針對一些行業普遍關心的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應用技術基礎,集中行業力量和研發資源,重點攻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鼓勵產業間開展原創和跨學科的自主創新研發,探索行業共性技術協同創新機制。要加強技術推廣示范與成果產業化推廣工作,選擇關鍵領域、重點技術開展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形成一批由科技成果到產業化、由試點到示范的重大工程項目。
中華民族是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民族。實踐告訴我們,偉大事業都基于創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立足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讓創新成為發展基點,拓展發展新空間,創造發展新機遇,打造發展新引擎,我們就一定能推動冶金行業劈波斬浪、行穩致遠,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作者單位:中國冶金建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