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國十七冶集團收到國家工信部頒發的兩化融合最高等級AAA級證書,成為安徽省首個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AAA級評定的建筑業企業。中國十七冶按照集團公司年度工作會議“五型五礦”提出的“圍繞信息賦能,打造數字五礦”工作部署,以打造“數字十七冶”為建設目標,深化應用5G、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BIM技術深度融合,通過企業數字管控平臺將業務系統、智慧工地、工程項目數字化管控平臺與BI智能分析中心無縫對接,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業務流程狀態跟蹤和項目在線過程管控,為打造3A級工程項目全流程數字化管控能力、建設智慧化企業提供堅強保障。

繼2015年作為安徽省首家、全國建筑業首批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的企業后,公司提速推進數字化新型能力建設,以項目管理為核心,充分整合企業資源,通過涵蓋企業數字化管理、組織機制、管理方式等的治理變革,推動企業過程管控機制、系統性解決方案、治理體系三者之間的協調聯動和互動創新,由技術導向向管理變革、組織優化、戰略管控轉變,從傳統建筑粗放式、高能耗作業向“智慧化”管理轉變。在數字化環境下,公司核心競爭能力不斷躍升,兩化融合水平指數領先全國92.6%的企業,為中國十七冶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2021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2020年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100個典型案例”,中國十七冶集團《兩化融合筑基工業互聯網建設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榮獲“優秀案例獎”,成為中國五礦唯一入選的優秀案例。

以數字化轉型打通內外部價值鏈

隨著數字化浪潮的到來,BIM、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建筑業的精細化管理、集約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數字化是建筑行業進行轉型升級的核心技術引擎,而其本質就是結合BIM、IOT、大數據、云技術、AI、3D打印等信息化技術,使得建筑物本身及建造和運營過程的數字化,實現精細化管理,提高產業的生產力水平。它集成了進度、質量、成本三大目標,并貫徹建設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各個環節,涵蓋項目建設、施工、設計等過程的各個參與方,打通建筑產業鏈的上下游,消除信息壁壘,最終建立起智能化、數字化的新型建筑產業生態。

加快數字化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十七冶兩化融合規模與水平已進入“集成提升”階段。在實施過程中,公司以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建設和貫標為實踐路徑,總結出“一套標準、二類評價、三個機制、四項循環、五維支持、六步實施、七項評改、八步程序”等促進體系有效運行的一整套方法。以項目管理為核心,遵循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以獲取可持續競爭優勢為關注焦點”、“戰略一致性”、“全局優化”、“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等原則,以信息化固化并優化公司集約化、程式化管控模式,通過系統內的信息縱向、橫向有序流轉,推進產業鏈上下游的業務系統間加強集成,實現跨系統數據對接,有效推動“設計-施工建造-運營”一體化。

加快推進數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從公司總部到項目實行分層級管理,由底層項目產生的數據,根據從項目部到各公司、集團總部各個管理層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需求,各個層級集約集成匯總,實現企業上下的互聯互通;推動項目的管控單位(分子公司)及項目部都實現商務數據向財務數據和資金支付自動轉換,實現商務財務資金的互聯互通;通過“管理標準化,標準表單化,表單信息化,信息集約化”的路徑,實現標準化、信息化在線上線下的互聯互通;建立集團企業信息化系統的“主干”,貫穿集團的財務管理系統,聯通其他所有與成本相關的重要業務系統,實現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進入“管理集成信息化”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互聯網思維,去掉中間環節,將電子商務載入企業的集中采購,將產業鏈條上的客戶和供應商互聯互通,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以全過程數字管控締造新競爭優勢

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新的增長點。公司確定“工程立業、技術領先、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發展理念,通過數字技術增值賦能傳統施工生產。

在全流程數字化管控上,公司加快云網、系統和數據的匯聚融合,形成“一個中心(企業級數據資源服務中心)、一個基礎平臺(網絡基礎平臺)、一個門戶(企業內外門戶網站)、三個應用平臺(財務共享信息化平臺、工程項目數字化管控平臺、集中采購電子商務平臺)、八大系統信息”應用格局,覆蓋決策支持、綜合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協同辦公、供應鏈管理、智能分析、實名制管理、視頻監控等關鍵領域,力爭流程再整合、時間再壓縮、審批再簡化,OA系統平均每月發起業務流程約13800條,年均付款超130000筆。

在運營成本管控上,落實以項目管理為中心的全面承包、專業分包、班組建設、人員集中管理等重點工作,在統一招采平臺上集中進行采購,集中采購率高達98%,主材集中采購100%,全面推進工程項目精細化管理。進一步加強財務共享平臺的建設,實現業財一體化。把分子公司的采購、商旅和財稅系統納入到共享平臺,從員工在線申請、預算控制到主管審批后,下單、收貨、收發支付整個環節都在線上完成,真正實現P2P(從采購到支付)采購流程,年均程、服務、及物資招標7000批次,線上交易金額超500億元。

在專業協同管控上,搭建工程設計協同平臺、數字化交付平臺,推廣BIM技術應用,充分利用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建筑材料工業技術監督研究中心、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等“外腦”資源,實現公司內外部技術研發力量的創新協同和高效整合,不斷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率。以項目管理系統為基礎,形成產業鏈協同平臺,逐步強化與供應商、服務商、業主、總包方、政府部門、設計和監理單位等相關方之間的協同運營。

以深度集成應用打造智能型“數字工匠”

數字化企業的建設,其最終目的不僅是要提高經濟效益與資源利用效率,還要提高企業的非經濟效益,增強研發創新能力,提高項目品質與公司品牌的“含金量”。公司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的集成應用,引入“BIM+智慧工地”系統,覆蓋345個項目、1640個參建單位,將勞務、進度、安全、質量等相關數據與BIM模型關聯,并通過系統平臺多維度分析,消除數據孤島,為技術質量標準化管控提供強勁支撐,努力打造新型(信息化)環境下的“數字工匠”。

打造質量安全監管集成應用。針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對各階段、各部位、各實體,把 RFID、電子標簽、測量器、傳感器、攝像頭等終端設備嵌入和裝備到建筑物中,將1160個視頻監控攝像頭接入智慧工地系統,通過網絡及信息處理設備實現信息系統與建筑物的整合,對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質量安全實施實時管理和控制。整合現有的工地管理可視化、塔吊安全監控、基于人臉識別的施工升降機安全管理、安全繩佩戴狀態監控、混凝土攪拌車雙超監控系統,新開發基于人臉識別技術的勞務人員實名制等系統,通過智能裝備,集成前端感知設備采集的施工數據資源并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展示,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各項目根據安全質量巡檢記錄,及時整改各類隱患,有效彌補傳統方法和技術在監管中的缺陷,實現對人、機、料、法、環的全方位實時跟蹤。

打造“BIM+智慧工地”平臺集成應用。BIM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核心技術,對于異性結構、管線設計復雜、體量巨大,同時也是建筑、運營一體化的大型建筑項目,是必不可少的尖兵利器。公司承建的的蘭州奧體中心項目將多專業BIM模型整合上傳至“BIM+智慧工地”系統平臺,通過當中的斑馬進度計劃模塊細化流水施工進度計劃,并將細化后帶有資源配置的進度計劃與BIM模型關聯,集入大體積混凝土測溫、高支模監測、鋼結構檢測模塊,結合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環境監測模塊,將可能影響進度計劃的各類因素(天氣、空氣質量等)等全部變量納入施工進度模擬,統計影響工期天數,分析趕工措施。通過平臺的成本測算數據分析、成本測算單方指標分析、成本測算盈虧平衡分析、可開展累計完成量的經營分析,從人、機、料、法、環五個環節最大程度精準保障項目的有序推進。BIM應用在蘭州奧體取得豐碩“智慧”成果,獲得中施企協、中建協、勘察設計協會、中國冶金協會以及甘肅省地方多項一等獎。

數字化轉型是帶動生產力變革,推動建筑企業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然選擇。中國十七冶集團緊緊圍繞落實“數字五礦”和“數字十七冶”建設理念,以快速迭代的科技創新引領智慧化企業建設,全力推動工程項目管控和產業優化升級,以“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企業精神,矢志打造數字化企業大腦,實現主責主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來源:中國十七冶   姚志強)